商场购物礼仪

商场购物礼仪

【商场购物礼仪】

一、商场购物有哪些礼仪要求

1.浏览商品时,保持安静,不大声说笑。

2.挑选物品时,轻拿轻放,看后放回原处;如果手有污渍,应避免触摸商品,尤其不可触摸食品。

3.使用商场手推车时,注意停放位置,避免堵塞通道,用完应停放到指定位置。

4.购买商品时,要用恳切的声调招呼售货员,不要“

喂喂”乱叫,更不能盛气凌人,用命令式的语气说话。当售货员正在为别的顾客服务时,我们在旁耐心等待一会儿,不要急于招呼,更不要用手猛敲柜台和橱窗。

5.结账时,自觉排队。

6.购物完毕后,我们可以礼貌地向售货员道谢。

二、排队有哪些礼仪要求

1.先来后到,依次排列,依序而行。

2.保持间距,前后之间不应有身体上的接触,尤其在金融窗口、取款机等涉及个人隐私的场合,前后之间的距离应适当增大。

3.不应插队,插队是无礼的表现。

凡标有“一米线”的,应在“一米线”后依次排队;没有“一米线”的地方,最前排也应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排队过程中因故需要短暂离开,应向身后的人说明,如对方同意,返回后可在原处继续排队;如对方不同意,则应从队伍末端重新排起。

三、帮助他人要注意

1.向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如搀扶、拎提物品、抱小孩等,应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才能施以援手。

2.帮助残疾人应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注意其情绪反映,以免伤其自尊。

四、使用公共卫生间要注意

1.进入公共卫生间时,如遇人多,在卫生间门外排队等候。

2.使用时关好小门。

3.使用后冲水。

4.便后洗手,湿手不应边走边甩。

一般情况下,母亲可以带男幼童一起上女厕,父亲不可以带女幼童上男厕。

五、公共场所吸烟要注意

不在室内禁烟区吸烟。

不在妇女和儿童面前吸烟。

不把烟雾喷向他人。

不要乱弹烟灰、乱扔烟头烟盒,烟头应完全熄灭。

文明礼仪小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倒履相迎”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蔡邕,他是蔡文姬的父亲,文史、辞赋、音乐、天文无不精通,官任皇室右中郎将,人称“人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但他从不摆架子,从不傲慢,很善于和人交往,好朋友很多。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来拜访,正逢蔡邕睡午觉。家人告诉他王粲来到门外,蔡邕听到后,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当王粲看到蔡先生是这么个模样,便抿着嘴笑起来。由此便有了“倒履相迎”之说,借以比喻对朋友的热情与诚意。

以热情有礼、周到妥贴的态度做好迎客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与客人见面时,应着装得体,并向客人表示欢迎、问候,握手致意。日常,我们只知道衣装不整待客实乃无礼之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逊、热情与诚意才是礼仪的内核,没有了这些,即便衣装款款,也不过是个 “暴发户”而已,不足一提。

经典礼仪诵读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2),礼自外作故文(3)。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4),礼至则不在争。揖让而治天下者(5),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6),兵革不试(7),五刑不用(8),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厂则礼行矣。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2)静:安静。这里指潜移默化的影响。(3)文:指礼仪制度。(4)至:通达。(5)揖让:礼让。(6)宾服:服从,归顺。(7)试:使用。(8)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译文】

乐由内心产生,礼体现于外表。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表,所以形成礼仪制度。最好的乐必定平易,最好的礼必定简朴。乐通达内心则民众没有怨恨,礼仪通行则民众没有冲突。以礼治理天下,就是指实行礼乐。

暴民不起来作乱,诸侯都来归顺,不必使用武力,不动用多种刑罚,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普遍实行了。父子相互亲睦,长幼之间次序明确,四海之内的日恩都相互尊敬,这就表明礼普遍实行了。

【读解】

乐被纳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之中,成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之一,同“礼”相辅相成。这种政治理想是很独特的:以问代武,以礼乐代兵刑,以感化代专制。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理想,是从实际出发的。也就是说,以感化、说服、规劝来代替必要的强制措施,在现实当中是难以行的通的,历史上大概很少有过不依靠法律、军队来维持统治的政权。不以强制手段和强力来维护统治当然是好事,而美好的愿望总会受到无情的现实的挑战。

因此,过分夸大“乐”的作用,只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时候,它经常成为统治者用来掩盖专制和暴力的伪装,成为蒙蔽人们的烟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非常现实、非常功利的一面,同时也有非常理想化、非常不切合实际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时常交织在一起,对历代统治集团和民众百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次我们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从而决定我们应当来采取的态度。

【扩展】

孔子把“三年之丧”的传统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清理,把“礼”的基础直接诉之于心理依靠。将整套“礼”的血缘实质规定为“孝悌”,又把“孝悌”建筑在日常亲自之爱上,这就把“礼”以及“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礼”由于取得这种心理学的一句而人性化,由“神”的准绳命令变而为人的内在欲求和自觉意识,由服从神变为服从于人、服从于自己,这一转变在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没有通过高深的道理和神秘的教义,孔子将“礼”的规定解释,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孔子没有将人的情感心理引导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它消融满足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之中,使普列汉诺夫提到的构成宗教三要素的观念、情感和仪式统统环绕和沉浸在这一世俗伦理和日常心理的综合统一体中,而不必另外建立一个神学信仰。

李泽厚先生认为:正由于把观念,情感和仪式(活动)引导和满足在日常的伦理——心理系统之中,其心理原则又是具有自然基础的正常人的一般情感,这使仁学一开始避免了摈弃情欲的宗教禁欲主义。孔子没有原罪观念和禁欲意识;相反,他肯定正常情欲的合理性,强调对它的合理引导。正因为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当性,它也就避免了、抵制了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的悲观主义和宗教出世观念。孔子和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与它的这个心理原则是不可分割的。

这里我要补充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在克制人的欲望上来讲,一般的宗教都是“出世制欲”,而基督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最为特别的强调“入世制欲”的,既保持了一个超越的位格作为终极信仰,同时保持了“入世制欲”的现实积极态度,所以基督教文明最早激活了现代化。中国儒家的积极入世缺少一个终极位格,也恰恰这种缺失,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入世的儒家往往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实惠主义、功利主义现象,这样是两大文明在信仰领域最大的不同。

成都市温江区学习型城市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成都市温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