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也是陆逊的成名之战,经此一战,三国鼎立的局势最终形成。而关于刘备为何要发动这场战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刘备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去的,显然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在正史中,并没有桃园三结义的剧情,虽然他们关系如兄弟,吃饭一起吃,睡觉一床睡,但要说为了一员大将,抛下江山社稷于不顾,这就有点不像刘备了。刘备出身草根,混到这个地步不容易,得来如此辛苦,他又肯轻易丢弃。北有曹操虎视眈眈,征伐孙权又未必有胜算,他怎么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有人说刘备的目的,还是夺回荆州,因为荆州丢不起。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荆州是战略要地,位于三国交界之处。对于曹魏来说,拿下荆州就可以顺江而下,攻灭孙吴,也可以从此入川,夺得西蜀。对孙吴来讲,这块地方必须拿下,否则有人占据他们的上游,就相当于掐住了孙吴的咽喉。而对于刘备来说,荆州是他以后赖以北伐的战略要地,因为按照诸葛亮的隆中规划,必须由荆州、四川两方面出兵,才可以夺得天下。而荆州也是刘备的老根据地,他也不会放任荆州就这么丢了。
但是,为关羽报仇也好,夺回荆州也罢,这些都是刘备发兵的表面原因,背后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三国演义》里没有写,电视剧《三国》里也没有演,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真实,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刘备为何要攻孙权?这要从蜀汉的权力结构说起。
在刘备取得四川以前,这里的统治者是刘璋家族,刘璋的父亲叫刘焉,他们父子二人在四川几十年,也培养了自己的统治班底,被称为东州集团。虽然他们跟刘备一样,也属于外来户,但他们在四川多年,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和实力。而在四川本土(当时叫益州),一样有一群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他们构成了益州本土的地头蛇势力,不管是刘璋也好、刘备也好,要想在本地吃得开,必须任用益州人士为官。所以,他们也在益州的权力金字塔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刘备的真正拥护者,则是从荆州过来的班底,包括诸葛亮、庞统、张飞、黄忠、魏延、赵云等人,这些人在本地没有势力,没有人脉,完全依靠自己的拳头硬,在益州站稳了脚跟。而无论是益州士族也好,东州集团也罢,只是迫于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的武力,才选择了屈服。
可是,荆州丢失,关羽阵亡,让荆州集团彻底慌了:原来的大本营没了,荆州集团的一大主力也没了。这势必给荆州集团在益州的统治,打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没有什么反击行动,东周集团和益州士族,势必是要看笑话的,而刘备依靠武力积攒下来的威望,也会慢慢的荡然无存,统治的合法性也就无从谈起了。对刘备来说,只有东征孙权,才能巩固统治。与其说刘备主动去打孙权,不如说着是他的无奈之举,他是被内部的反对力量逼着上了战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关羽死后一年,刘备才迟迟去给他报仇,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单纯的复仇之战。
而诸葛亮和赵云一开始苦苦劝说刘备不要去,惹得刘备大为恼火。他火的不是诸葛亮和赵云违背他的意见,而是他心里有苦,却无法直言:你们两个荆州嫡系,不知道我现在是被满朝文物架在火上烤吗?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为了蜀国的一号人物,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他也明白了刘备当年的苦衷,为了平衡内部矛盾,他毅然决定了北伐,甚至不顾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执意连年征战,直到自己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