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北斗已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分為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兩種方式。[35]
開放服務
編輯
任何用戶可免費獲得此服務,在精度衰減因子PDOP≤6條件下,全球大部分區域可用性優於99.9%。在全球區域實測定位精度均值:
定位精度平面2公尺、高程3公尺
測速精度0.005公尺/秒
授時精度0.98奈秒
授權服務
編輯
除了面向全球的免費開放服務外,還有需要獲得授權方可使用的服務,授權又分成不同等級,區分軍用和民用:[36][37]
高精度: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以提供比開放服務更佳的精確度,需要獲得授權,其具體性能指標未知。
廣域差分:在亞太地區藉助於類似於寬域擴增系統的廣域差分技術(廣域增強),根據授權用戶的不同等級,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38]最高為1公尺。
資訊收發:區域短報文通訊服務,通過3顆GEO衛星,服務中國及周邊地區,容量提升10倍,單次報文長度1000個漢字,用戶機發射功率降至3W。全球短報文通訊服務,系統通過14顆MEO衛星,為全球用戶提供試用服務,單次通訊能力40個漢字。[39]
應用狀況
編輯
2020年5月,無人駕駛播種機亮相內蒙古,應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2018年中國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產值已超過人民幣3000億元,支持北斗三號新訊號的,28nm工藝射頻基帶一體化SoC晶片,已在物聯網和消費電子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最新的22nm工藝雙頻定位晶片已具備市場化應用條件,全頻一體化高精度晶片正在研發,北斗晶片性能將再上一個台階。據統計,國產北斗導航型晶片模組累計銷量已突破8000萬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線銷量已占據國內30%和90%的市場份額,並輸出到100餘個國家和地區。北斗系統現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公共安全、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通訊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等領域,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已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9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北斗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正在構建以北斗時空資訊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產業生態鏈,並正在成為北斗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引擎和推進器,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40]據中國日報報道,北斗系統第一顆衛星發射15年後,它每年為幾家大型企業產生的營業額高達3150萬美元,其中包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高德軟體有限公司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41]。
北斗從其試驗系統開始就有其軍事目的,後來逐漸民用化,其正式系統也確定是一個軍民兩用的系統,也將能提供中國企業大量的機會。[42]
農林漁業
編輯
截至2012年底,中國有約4萬艘漁船安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終端,終端向手機發送短信為3角人民幣,高峰時每月發送70萬條。同時,中國有10萬輛車已安裝北斗的導航設備。[43]
截至2020年中,基於北斗的農機作業監管平台實現農機遠程管理與精準作業,服務農機設備超過5萬台,精細農業產量提高5%,農機油耗節約10%。[40]
交通運輸
編輯
2020年8月10日 從共享單車到地圖導航 北斗系統走入尋常生活
2015年2月,央視報導電子公車站牌已經接入[44]北斗定位,上海近4千輛公車已經完成配備,站牌使用太陽能供電。
北斗系統廣泛應用於重點運輸過程監控、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監控、港口高精度實時定位調度等領域。
截至2019年4月,中國超過620萬輛營運車輛、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6個城市的約8萬輛公交車、3200餘座內河導航設施、2900餘座海上導航設施已應用北斗系統,建成全球最大的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道路運輸安全水平。
截至2019年底,中國超過650萬輛營運車輛、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6個中心城市約8萬輛公交車、3200餘座內河導航設施、2900 余座海上導航設施已應用北斗系統。[40]
減災救災
編輯
目前已建成部、省、市(縣)3級平台,實現6級業務應用,推廣北斗終端超過4.5萬台。受災地區利用北斗短報文功能,及時上報災害位置、突發災害資訊及災區救助資訊等。各級民政部門通過北斗終端進行救災物資的查詢管理和監控,大幅提升全國救災物資管理與調運水平。
晶片
編輯
此章節的內容疑似複製貼上自某處,涉嫌違反維基百科的著作權方針。請協助移除任何非自由著作權的內容,可使用工具檢查是否侵權。請確定本處所指的來源並非屬於任何維基百科鏡像網站。討論頁或許有相關資訊。
經過多年發展,北斗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北斗基礎產品已實現自主可控,國產北斗晶片、模組等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多款北斗晶片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水平達到 22 奈米。截至 2019 年底,國產北斗導航型晶片、模組等基礎產品銷量已突破1億片,國產高精度板卡和天線銷量分別占中國市場30%和90%的份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航太系統公司依託具有自主知識
產權的高精度衛星定位授時技術與自主研製的高精度多模衛星導航晶片,為電信設備製造商、基礎設施管理部門、銀行和金融企業等提供高精度定位授時技術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該公司累計開發北斗多模導航晶片6代10餘款,形成了高精度授時、差分定位和組合導航等多樣化產品型譜,已應用於交通、物流、司法、公安等眾多領域,年出貨量超200萬片。[40]
制約北斗導航民用的最大瓶頸是晶片價格,相對於GPS系統,北斗終端設備的晶片成本較高,若能夠廣泛生產和使用則可降低價格。[43]
國內外主流晶片廠商均推出兼容北斗系統的通導一體化晶片。據統計,2019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進網的手機有116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有82款,北斗定位支持率達到70%。支持北斗系統的手錶、手環等智能穿戴設備,以及學生卡、老年卡等特殊關愛產品不斷湧現,得到廣泛應用。此外,北斗系統還廣泛應用到印度尼西亞土地確權、科威特建築施工、烏干達國土測試、緬甸精準農業、馬爾地夫海上打樁、泰國倉儲物流、巴基斯坦機場授時以及俄羅斯電力巡檢等多國不同領域。
國防安全
編輯
2014年12月,央視在探討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的節目中由評論員表示,北斗衛星的軍用訊號基本已經全球覆蓋(可能是持續式或機動式覆蓋),並且可讓解放軍的多彈頭洲際飛彈接收訊號,從集束式邁向分導式多彈頭,分裂後的每一個子彈頭都有導向能力可變軌飛向目標。[45]